用进废退遗传学 VS. 集体无意识

(胡乱涂写,错字文法不管)

一、压力选择还是主动适应

达尔文演化论认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对哺乳动物而言,这些变异必须出现在生殖细胞中,才能有效的向下一代传递,或者通过父母双方生殖细胞中的DNA片段交换(重组)才能实现。变异后的遗传物质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为已经先验“定型”的生物,接受生存压力考验,适应能力强的可以存活下来并繁育后代,而带有“不好的”遗传物质的个体可能在面临同样的生存压力时不能存活到生育年龄,这样他们的“不好”的遗传物质就无法传递下去。从群体而言就是改物种的某种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这种基因或基因簇对于与相应的功能。从长期看,就成了适(应某种环境压力)者生存。在达尔文主义者眼中的进化是,”无序“的变异被环境压力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从群体角度看,群体是被动的。

没错,人类无疑是可以逐渐演化地,比如,我们在历史书、生物书等中被告知人类从四肢作为主要体重支点逐渐发展为直立生活方式,在近几百年来,另一个演化趋势似乎又有向由屁股支撑体重的生活方式过度啦。

除此之外,自己只能等待偶然小概率事件的好突变发生在你身上,并冒着坏突变过早的结束你及你其后的一支家庭小分队的风险麽?按照崔卫平的说法,应当是《积极生活》滴,置换到遗传学上,就是说也许你无法得到一份与众不同的基因,不过你可以通过行动以改变你基因的作用方式。这种观点听上去象什么?是否耳熟?呃,想想看“用进废退”,哈哈,这个大陆学生在中学生物课上就已经被灌输为“伪科学”的学说的确又杀回来了。其实用进废退这种观点一直也未能消声,遗传学和进化领域一直都存在争论,只是俺们大陆,更科学,不允许没有事实支撑的学说冒头,因为很不唯物主义。科学现在成了横扫一切的大棒,这倒不是说科学没用,只是说以现在的眼光,即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要给世界的各种可能性用是否科学加以限定,显得很不科学。科学怪人爱因斯坦不得不被有一次拿来说事儿,尽管他拒绝了弗洛伊德给它做精神分析,他还是信仰了宗教,也并未因为其无法证实性而。。。好吧,桥段SOLO先到这里,往下继续遗传之。

想说的是另一种进化论,即“获得性遗传学说”。拉马克在其19世纪初的《动物哲学》提出的“用进废退”的理论(他们的证据是,据史书记载和根据化石考古推论原来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现在却达到了6米多长)。关于古老“用进废退”理论,最近十年间的一些研究为获得性遗传提出了一些最新的证据,一些人将这个古老学说在今天修订版叫做新拉马克主义(new-Lamarckism)。人们发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突变,更在于通过对个体中参与DNA复制工作的其他分子的影响,这些分子对DNA的影响可称作“后成修饰”,或者后天修饰,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说我们知道种树的时候,如果想让它往高里长,就将两侧的枝叶进修修剪;如果想让它往横里长,则修剪其顶部。对DNA而言,可以通过与DNA相互作用的分子之间的作用,而改变DNA的行为,比如在DNA碱集上加入甲基等等,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DNA碱基序列的情况下,将上一代的某些新性状遗传给下一代。这一“获得性遗传”学说比达尔文的演化论,更强调环境和个体的的互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被环境选择。生物体会在于环境的作用中主动的发展出一些“好的”遗传特质,传递下去。

换句话说,遗传信息其实并不仅是密码,DNA分子的表型信息其实也是遗传信息。

即便是等位基因,其来自不同个体,比如父方和母方,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这种不同可能就是生活风格和环境因素造成的),进而传递到子代后会出现不同的表型,这种现象叫做基因印记。基因印记的研究对“获得性遗传”有如下支持:环境变化可以引起基因表达的“后成修饰”,而且这种“后成修饰”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并传给下一代;“后成修饰”可引起基因的突变;对持续性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遗传反映是缓慢的;迅速的进化反应可能是获得外源基因和根据需要选择和灭活某些基因功能而产生的;“获得性”的出现或“返祖”现象可能是通过恢复一组基因功能而实现的,而这组基因的活性原先由“后成修饰”所抑制。以上几点,可概括为环境变化作用于个体后,可通过“后成修饰”机制,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激活或灭活基因,且环境变化引起的生殖细胞的“后成修饰”机制可以遗传给后代。

另外,在RNA抑制研究中发现,表型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种种迹象表明,生物由于环境长期选择的结果,细胞中必定存在一种机制,使一些表型修饰能成功地逃避胚胎细胞的清理机构,从而使有益个体生存的性状得以在后代中保留下来。同时,基因修饰也可改变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有益的表型修饰能够向后代传递,长期的结果使有关基因更易发生突变,从而使一些有益的性状最终以基因突变的方式在群体中固定下来。


二、集体无意识和遗传

荣格把集体无意识之“原型”指导和控制着我们生物生命循环,出生、哺乳,探索环境,对陌生人表示谨慎,根同辈玩耍,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在社会结成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为例捕获和对付团体外的敌意而在男性之间建立联盟,婚嫁,生养,承担成熟的社会责任,准备后事。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由个体历史决定的,也是由作为集体的物种的历史,由编排与集体无意识的历史决定的。而集体无意识就是群体通过长期的生活获得的适应性沉积。这种集体无意识对个体而言是先天的,就群体时空而言是进化的。荣格的所说的这种由遗传而获得的这种普遍的集体无意识概念,通过达尔文演化理论可以做出解释,只不过太过被动,并且太过偶然;相反的如果采用“获得性遗传”进修解释,则更为顺畅。

前些日子,因牙痛奔至校医院就医,报刊栏看到《参考消息》刊登了新拉克马主义的一些新进展,里面赫然提到亲子关系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大致是说母亲如果怎样怎样就可以将这种教养的神秘因素传递下去,由于时间关系和记忆能力有限,具体的不能再做详细描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科普杂志什么的。对于新拉克马学说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饮食研究中,比如吃了什么什么东西可以改变吃者的基因修饰,或者对子代产生影响什么的。关于亲子方面的研究似乎还是第一次看到。

其实,从新拉克马主义为集体无意识的假说提供一种科学支持,只是俺自个瞎琢磨的,并无实际的科学数据,也算是假说之假说吧,也可算作一种无聊的SOLO。不过,一定要从科学的角度为荣格学说找依据,似乎必须解决与意识或无意识相对应的脑区结构定位的问题,如此才能找到遗传释放的地点,不过这一切都有待脑科学的发展。或者有待CYBERGORN发展起来,直接给合成人编写一些无意识代码放入中枢存储器,在建立一些防御感应器什么的以便随时在日常生活中激活之,这样无意识定位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因为它事先已经被存在。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