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分享是人类的珍宝:《干走电影》第一部和第二部
原文地址:http://pots.tw/node/4173
文/但唐谟
上网下载影片音乐,一直是个争议性话题。这种行为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叫做「档案分享」。大约从1999年开始有了档案分享概念,软件从Napster、 Kazza、Audiogalxy、Gnutella,台湾的Ezpeer、中国的迅雷…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档案分享是科技的成果,为人类带来无法想象的便利性。但是当新文化面对旧世代,绝对争议不断,尤其当它挑战到了传统的利益行为。近年出现许多荒谬的案例,例如:美国录音协会起诉一个小学生,因为他把音乐放在计算机里让人分享;最让我不解的是,台湾科技业一方面找明星代言mp3随身听,号称可以播放影片,但是我们却根本没有真正合法,而且可以放进随身设备的mp3。显然这是一个还在探索的洪荒地带。而今天最流行的档案分享方式,莫过于Bit Torrent,就是BT。
纪录片《干走电影》(Steal This Film)是一部讨论档案分享伦理的电影。这部片的第一部在2006年8月问世,但是并没有公开放映,而是利用BT在网络上互传。这部片记录的是2006 年五月底,美国电影协会(MPAA)对瑞典政府施压,搜索设立在瑞典,非常受欢迎的的BT网站「海盗湾」,没收了服务器以及许多设备,这个网站被迫关闭,引起了当地民众(左派年轻人)抗议,但是三天之后,网站又再开放,而且上站的人次,因为这个事件的影响,增加了一倍。有趣的是,在这三天当中,网络的流量竟然减少了百分之三十五。MPAA的取缔行动,简直是大失败。
《干走电影》的第一部中访问了许多相关的人士,以及瑞典街头的年轻人,包括金奖男演员李察德瑞福斯。在这个事件的讨论中,带出了很多层面的思考,而最主要的就是:档案分享是不是一种犯罪行为。我们看到,除了利益者不甘心钱赚少了(他们还是赚很多),大部分的人都很「直觉地」认为,档案分享很好,只是延续了过去大家用空白带拷贝电视节目的行为。而这种「直觉」的源头,却是大家把所谓知识当作一种公共财产的普世观念。除了访谈,片中的一个神来之笔,就是引用《黑客任务》中的片段和旁白:「母体是你的系统,系统是你的敌人……」利用好莱坞的文本互涉,强化这部片的题旨,结尾也用了安东尼奥尼《死亡点》最后的慢动作爆破画面。当然,这两个片段,都没有买版权的。
《干走电影》的第二部去年年底上「网」,三天之内就被下载了十五万次。第二部比较是在讲道理,把档案分享的概念,从历史、文明、社会的角度,论证出一个简单道理:分享是一种沟通,一种人类的本能。而BT上几百万人同时在「沟通」,也真够壮观的。同时也说明了︰知识的分享,是人类进步和改革的动力。片中以法国十八世纪为例,说明当时的盗版(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书商,造就了启蒙运动,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片中还「非法」引用了尚雷诺《马赛曲》中法国大革命的片段。此外也讨论的网络的去中心化,开拓了网络民主的大好江山,却同时也对于处在「中心」的权威,造成了挑战和威胁。第二部所讲的东西,对于专攻网络文化的学院人士,或许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长久受制于传统媒体的一般电影观众,倒是展现了一个新鲜,而且深入浅出的「说教」。
《干走电影》的第三部正在制作当中,他们计划要在电影院公开放映,但是如果片中有「侵权」的画面,搞不好又会引起争议。总而言之,档案分享、智慧财产…这类问题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切。档案分享不是「干东西」,卖盗版光盘才是「干」(难怪我的黑道朋友告诉我,黑道现在都在争夺盗版光盘市场)。我们再也无法用过去的思考方式,或是沿用钱赚得太多的娱乐工业的思考模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出现上个星期ARCO对台北车站放电视给顾客看的小吃店发警告单的荒唐事件。不管你们怎么取缔、抓人、罚钱…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档案分享只会越来越普遍,你根本阻挡不了。如果你只是为了利益,排斥科技的开放性,而不去思考科技优势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或者思考这种开放优势可能的「商机」,你们被历史淘汰的那一刻,马上就到。
《干走电影》(Steal This Film)官方网站
GOOGLE VIDEO 在线观看
第二部,Emule下载[点击开始下载]
第一部,Emule下载[点击开始下载]
總是在這裡看到許多東西 棒
回复删除你都在哪裡看到這些資料?
呃,在文章开头留了文章来源,是破报。
回复删除